人总是带有一些惰性思想的,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,在这样的环境中,我逐渐不去思考,如同生产线上的装配工人般机械的重复着相同的动作,失去了作为一名HR人员应有的思维能力。而换单位后,我却面临着一重重困难。面对这些困难,我该如何解决?惰性的大脑已经给不出清晰的思路。现在,我必须冷静下来,认真思考这些困难,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,寻求解决方法。这不仅是工作上的事情,更是个人的职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。
一、销售的思维
任何一项工作,都可以看作一次销售过程,绩效考核也是一样。考核本身是商品,被考核者是消费者,而自己则是商家。如何将考核推销出去?
1、公司之前没有做过绩效考核,现在很多管理人员不认同绩效考核,不了解绩效考核。要让他们能接受考核,就必须转变他们的思维(例如他们认为绩效考核就是公司扣工资),就必须让他们了解到考核的意义。让他们了解到绩效考核是他们需要的,而不是我推销给他们的无所谓有,也无所谓无的东西。乔治。赫伯特能将斧头卖给了布什总统,是因为他了解到布什总统有一个庄园,而且还有几棵枯树,而且能“体谅”总统身体状况——小斧头太轻,需要一把老斧头。
2、焦虑的消除。人往往因为目标与行动的不一致,导致一种焦虑情绪,在工作中同样存在。拿绩效考核来说,如果大家认为公司的目标是可实现的,其目标的实现能使自己的一些需求(无论是金钱、职业发展还是个人价值体现)得到满足,那么他会愿意接受公司的目标,并为之努力。相反,如果他们认为公司的目标只是一纸空谈,实现与否与自己毫无关系,那么他们也很难去做一些与自己“毫无关系”的事情。即便是强压下去推行,得到的只能是直接的抵抗或是消极的对抗。因此,我想我所需要做的,是能消除这样的一种焦虑,能让大家相信并接受公司的目标,促使大家目标与行动的一致。
3、非正式渠道的沟通。工作上并非所有的事情都必须摆到台面上来讲,沟通应该是时时刻刻的,无处不在的。相反,有时非正式的沟通比正式在台面上沟通的效果要更好。在一起正式的谈论时,人很容易带着自我防御的心理来谈,得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、深入。而在建立起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后,彼此对大家信任与放心,愿意深入的交流与沟通,得到的信息才足够真实。
二、敏锐的洞察力与联想思维
信息的表达应该是多样的,很细微的地方也许就隐藏着一个信息源头。甚至小到一句话、一个动作都能表露出来许多内容。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中,招聘环节所关注得更多。但其他模块中同样重要的作用。例如在《绩效面谈倾听技巧》中曾有一个例子:员工说到自己被扣年终奖金时,可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表达方法:1、年终奖金被扣了;2、我的年终奖金被扣了;3、公司扣了我的年终奖金;4、真倒霉,年终奖金扣了。从这些不同的表述中,管理者可以洞悉员工不同的心理波动。第一句是对事件的客观描述;第二句员工把奖金被扣的事情归因于自己,可能是好自省、易自卑的个性;第三句员工潜意识地认为是公司不对,故意扣他奖金,这种人可能推诿,容易有攻击性;第四种则有宿命论色彩,凡是认命。在日常的沟通中,要善于捕捉这种心理状态以及思维方式、认知状态。
工作中,具体的工作内容只是一个点,而工作本身,应该是一个面,甚至一个立体式的,点的运动才能成为线,线的运动才能成为面。如果做某一项事情,仅仅只是在做某一项事情,没有思维的运动,工作永远只是点。如何使思维运动起来?以问题为中心,打开思维,通过信息的觉察以及思维的联想,积极思考与中心问题有联系的其他问题。将这些问题连起来,这个连起来的过程,也就成了思维运动的过程,工作也就从“点”向“面”形成。
三、逻辑思维
任何一个工作应该都是一个PDCA的循环过程。有效的管理,首先有着计划的准备。本项工作需要达到怎样的目的,什么时候开始;过程中如何去实施、把控目标方向;结果如何分析、检查,提炼出有价值的和所需要的信息;针对所得的结果,如何作出下一步改进计划。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,形成自己的工作的严谨性与逻辑性。
四、发散思维
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,工作也一样。工作中的人、时间、心理状态、组织架构……这所有的一切都对工作的开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。想要通过一种工作方式、一种工作思维来解决所有的问题,或者不同企业相同的问题,是不可能的,即便这种方式是非常科学的。同一个螺帽是不能去拧所有的螺丝钉的。我们不能“多事一解”,我们需要的是“一事多解”。打破思维僵局,用不同的方式、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同一件事情。例如在本次绩效考核中,以个人为对象的考核难以执行,主观客观因素都存有,那是否可以通过采取集体考核,通过大家都认可、拥护的组织绩效考核方式(《制造事业部全员奖励制度》)来推行?只要能达到提升员工积极性,促使企业整体业绩提升的目的。
五、“和”的思维
中国人实际上比较喜欢讲究一个“和”,也就是平衡。从访谈中了解到,大家都不希望打破一种矛盾的平衡。这种平衡既有一种既得利益的平衡,也有一种人际关系(做“好人”)的平衡。做人力资源管理就需要了解这种思维方式,研究这种思维方式。只有了解了这种思维,才有可能在这种思维中寻找到困难的突破口。
在绩效考核中,“和”的思维方式还有一种表现:绩效总是在不断改进的,考核目标的门槛在不断提升。然而各级管理者为了能“可持续发展”,能持续的拿到高业绩,是不太乐意大刀阔斧的对现有问题进行改进。我曾经与一位车间主任聊到绩效考核,他说到:为什么我的业绩不是最好的,但我却一直都能拿到中上的业绩?因为我知道要可持续发展。例如效率的提升,你让我今年提升20%,我能有办法做到。但我为什么要做到?如果我今年提升20%,有可能明年我就要提升25%,一两年我就把目前仅有的潜力挖掘空了,形成发展的“瓶颈”,我还有什么业绩呢?我每年上升10%,每年都有进步,不好么?
这种“和”的思想不是说要自己去应用,而是要了解中国人的这种思想。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。
六、数字思维
绩效考核不是文字游戏,而应该是一种严谨的数学研究。在谈论一项工作,需要说明一件事情,作出一个决策的时候,我们需要用数据说话,用数据作为基石。这种数据,不一定是某项指标的量化,它也可以是进行某种想法与思维调查后的数量化分析。
思维决定行动。只有有了清晰的思路,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,才能保证行动的有效性。日常工作生活中,要多去思考,用不同的方式来锻炼这些思维方式,才能使自己在人力资源管理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。